作者: 來源: 中國山東網·新感知 發表時間: 2025-08-06 10:24
中國山東網·新感知8月1日訊 夏日的菏澤大地,麥浪翻滾如金濤。今年的1340畝巨野縣田莊鎮欒官屯示范田,平均畝產689公斤。這是菏澤市巨野縣夏糧豐收的縮影,更是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的生動注腳。
科技賦能“六優精耕”貫穿全程
在巨野縣在大義鎮鄉村振興產業園巨野縣數智運營中心的大屏幕上,1500畝麥田的實時數據跳動更新,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溫濕度、光照強度、土壤墑情等數據,利用智能控制閥實現精準調控灌溉、施肥等農事操作,這些數字背后,是一粒小麥從播種到收獲的“科技護航記”。
不同于傳統種植的“看天吃飯”,產業園的小麥從一開始就有了“數字身份證”。農業技術人員帶著土壤檢測儀踏遍每塊田地,pH值、有機質、氮磷鉀含量等28項指標被錄入“農田數字檔案”,據此定制種植方案。
種子處理車間里,一粒粒“眾岱100”麥種正經歷“變身”,四元復配種衣劑均勻裹住種粒,既含殺蟲殺菌劑,又有微生物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
而在田間,秸稈還田不再是簡單的粉碎掩埋——粉碎長度嚴格控制在10厘米內,每畝撒施15斤尿素調節碳氮比,再用雷肯液壓翻轉犁深耕30厘米,讓秸稈在土壤中快速腐熟成“有機肥”。
從種到收,“六優精耕”標準化流程貫穿全程,無人機撒肥誤差不超過5%,深耕打破犁底層讓根系舒展,15厘米等行距播種保證通風透光,播后鎮壓促進種子與土壤親密接觸……
“過去憑經驗,現在靠標準,每畝地少用20斤化肥,病害還少了,這賬算得過來!”種了20年地的農戶張先生算起了明白賬。
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
在巨野,夏糧豐收的底氣,藏在“數字大腦”與“田間實踐”的深度融合里。
走進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墻上的“全周期管理圖譜”格外醒目,從10月播種到次年6月收獲,每個節點的施肥量、植保方案、氣象預警都標注得清清楚楚。
更令人稱奇的是生態的蝶變。過去秸稈焚燒污染空氣,如今“粉碎-加氮-深耕”三聯技術讓秸稈變廢為寶,土壤有機質含量三年提升1.2個百分點;曾經農藥濫用導致的板結地塊,現在通過微生物菌劑改良,pH值趨于平衡,根腐病發生率近乎為零。
如今,巨野模式正從“樣板田”走向“大田”。2025年,全縣85萬畝小麥平均畝產490.34公斤,同比增長11.49%,節本增效超200元/畝。
在大義鎮的田間課堂,農戶們圍著技術員學習秸稈還田技巧;線上直播間里,“六優精耕”操作指南被反復點播……“不是只有‘樣板田’能高產,普通大田跟著學、照著做,一樣能豐收。”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股股長李洪騰的話擲地有聲。
夕陽西下,麥收后的田野泛著溫潤的光澤。從“土坷垃”里刨出“金疙瘩”,巨野縣用科技書寫了夏糧豐收的答卷,這里不僅有倉廩實的喜悅,更有農業綠色發展的底氣。
糧滿倉,好豐光。在齊魯大地上,巨野的故事還在繼續,為“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中國山東網記者吳魯剛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