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8-25 08:41
顛覆傳統逐級提純模式,銅的純度從99.99%(4N)一步躍升至99.99999%(7N)
海特電子以自研設備“煉”出超高純銅
7月10日,走進東營海特電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特電子”)的超高純銅提純車間,沒有轟鳴,只有設備沉穩的低吟。工人將厚重的4N銅板送入核心裝置,門一關,一場追求極致“純凈”的旅程便悄然開啟。
這里誕生了一項重大突破:銅的純度從99.99%(4N)一步躍升至頂尖的99.99999%(7N),損耗率僅萬分之二!該公司自主研發的高效提純技術,凝結了團隊三年心血,徹底顛覆了傳統逐級提純的高耗模式。
“傳統提純像‘爬樓梯’,費時費力成本高,”海特電子董事長魏傳兵站在高效運轉的設備旁,篤定地說,“我們自研的設備好比造了部‘電梯’,可以一步到位,效率飆升,成本直降15%,在國內是獨一份!”
這家成立不到五年的年輕企業,憑借自研設備和對標國際頂尖的追求,在“提純”基石上,率先在國內構建起完整的超高純銅加工閉環鏈條,從板材高純化、棒材精密加工到錠材完美結晶均實現突破。獨特的產品線,奠定了其國內電子材料行業頭部地位。如今,海特電子已成為全球集成電路封裝鍵合絲巨頭企業銅原料的唯一中國供應商、全球最大ITO靶材生產商銅原料的中國核心供應商,以及國內鋰電復合集流體領軍企業獨家銅原料供應商。
采訪中,魏傳兵的手機不時響起。“抱歉,又是催單的。”他語氣中透著“甜蜜的煩惱”,“新客戶四月轉用我們的料,首月10多噸,次月就加單,第三月還要加!訂單都排到兩月后了。”
數據見證著海特電子的飛躍:2021年底成立時年產值僅3萬元;2024年產量達300噸,產值6600萬元;2025年產能將躍升至1500噸,年產值預計突破1億元。快速增長,得益于企業清晰的戰略:優先攜手行業龍頭共塑“國產好用”口碑;對標國際頂尖,以獨門絕技鍛造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聯合下游伙伴,用好材料孵化中國新應用,緊系產業鏈紐帶。
在海特電子研發實驗室,研究員孔凡晶正全神貫注取樣、制樣。“每一步都要力求精準。”她說,公司產品必須經權威第三方檢測合格后才能交付。
海特電子副總經理劉萌介紹,企業產品關鍵指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廣泛應用于集成電路鍵合絲、半導體芯片、平面顯示、太陽能電池、鋰電復合銅箔等高端領域,并成為超導、醫療、航空航天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客戶從零拓展到目前的50余家,多為行業龍頭。其中核心產品集成電路封裝鍵合絲已占國內市場份額超30%,部分產品遠銷德國、日本等國家。
持續不斷的技術革新、突破是企業立足的根本。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山東省專精特新企業、入選工信部《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承擔“山東省揭榜掛帥項目”……這背后,是海特電子5項專利及專有技術沉淀的深厚實力。
在企業展廳,一片泛著玫瑰金光澤、僅2微米厚的銅箔引人注目。“這是未來固態電池提升安全性的關鍵‘盔甲’之一。”魏傳兵向記者比劃著說,目前,海特電子不僅自建研發室,更攜手中南大學、山東大學、東北大學等高校組建研發團隊,以至純“銅心”,持續熔鑄中國“智”造品牌。
(大眾新聞記者 楊珂 李廣寅 通訊員 薛文文)
■記者手記
創新生態滋養企業快速發展
東營海特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煉”出超高純銅絕非偶然。其“一步到位”的7N提純技術顛覆傳統模式,背后是東營市精準的產業政策土壤:政府通過“千項技改、千企轉型”行動計劃,以設備投資獎補、技改貸款貼息等政策杠桿,撬動企業研發投入;更以“鏈長制”聚焦新材料等十大產業,推動關鍵環節協同攻關。
今年上半年,東營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已達55.89%,政策從“補貼實訓”到“揭榜掛帥”,形成“培育-攻關-應用”全鏈條支持。
城市創新生態帶來的“雨露陽光”,滋養企業快速發展。東營海特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與中南大學等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正是東營加速構建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嫁接高端研發資源的縮影。其與行業龍頭協同孵化國產應用的模式,恰印證了創新不是單點突破,而是產業鏈的協同共振。
當企業以至純“銅心”鍛造獨門絕技,城市以良好生態涵養發展活力,“東營制造”的含金量,正熔鑄于這般彼此成就的共生之中。
(大眾新聞記者 楊珂 李廣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