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5-08-26 09:29
我熟悉的一位朋友喜歡說這樣一句話:“人必須敢于堅持‘所想’,只有一心一意將‘所想’變作‘所成’,生命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出彩。”我覺得這句話過于絕對。
道理難免枯燥,先講一個故事吧!表兄讀高中的時候,成績并不矚目,根本沒想到要考大學。那時高考錄取率只有百分之四,他們村子從來沒有出過大學生,加上所在學校學風也不好,他斷定自己此生創造不了什么奇跡。他對未來的設想是找個老婆,種好幾畝田地,生幾個孩子,過祖祖輩輩的那種生活。他的母親不甘心,托人將他轉進一所有點名氣的中學。表兄體恤母親的苦心,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開始努力讀書,常常下了課還在溫習,一年后他真的獲得了超過重點本科線10多分的好成績。表兄原想報考地理專業,畢業后去做國土資源調查,見識華夏大地的好山水,但報志愿的參考書上將經濟管理專業列在前頭,而學校訂的參考書又太少,上線的同學搶來搶去,他只好按此書的順序填寫,最后進的是經濟系。
大學畢業之后,表兄被分配到一所高校教書,他想過改行做記者,但報考時單位不愿意開證明;他也想過當版畫家,卻找不到合適的領路者。兜兜轉轉,最后還是當“蠟燭”,燃燒了幾十年,人到中年時評了教授,成了有些名氣的經濟學者。表兄說自己是被生活推著一步步向前走的,我覺得是真話。
表兄的經歷生動詮釋了“所想”與“所成”的關系:人最初之“所想”未必就是讓人仰望的高度,實現得再充分,也很難“出彩”。即使“所想”熠熠生輝,也存在一種情境:我們奔向“所想”之路懸崖四伏、險灘遍地,不知什么時候才能找到突圍之策。此時,轉向另一條能夠把握的跑道也許更加明智。
當然,我們也可以始終盯住“所想”,不能讀自己喜歡的專業就放棄報到,從頭再來;單位不同意自己報考外面某個工作就軟磨硬泡;想獲得某種星辰大海找不到領路者就堅持自我摸索。只是此種一心一念地“盯”,也許成功,也許失敗。
世上從來不乏被生活背叛“所想”卻大有“所成”的例子。徐霞客自幼好學,飽讀詩書,一心想做官來光宗耀祖,但他的運氣實在太差:十五歲考童子試名落孫山,想收拾心情從頭再來,父親又偏偏在這個時候逝世,他只好回家一邊種田,一邊照顧母親。然而,徐霞客的“向遠”之心沒有被命運打敗,對家中事作了安頓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21歲的徐霞客正式出游,并將一路上的所觀所感寫成《徐霞客游記》,他因此成為世界上科學考察地質地貌的先驅者之一。
曹雪芹的祖父曾掌握江南織造的大權,撈得的金錢數不勝數,后來曹家子孫獲罪,家道中落。曹雪芹沒機會過祖上那種錦衣玉食的生活,便把家族的經歷記錄下來,加以瑰麗想象,創造了文學杰作《紅樓夢》。
人生中,要允許生活不那么聽話,生活愿意讓你的“所想”與“所成”融為一體,固然應該開心;生活擊碎我們的“所想”,也不必怨天尤人,說不定,這是它賜給你成為另一個徐霞客和曹雪芹的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