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5-08-27 10:15
□王 展
八
王獻玉烈士的檔案記載,他于1940年在高平負傷后犧牲,因此高平成了我們尋訪中最心念的地方。
2023年3月30日晚,我第一次來到高平,是受朋友之邀來旅游。我提出想到高平看看,找找王獻玉的影子。
第二天清晨6點,大妹打來電話,說父親昨夜突犯闌尾炎,連夜住院,今日手術。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我不知所措。
下樓給父親打電話,告訴他我在高平。他說不要緊,別打亂我的計劃。我心里卻因此更添了幾分不安。酒店緊臨高平火車站,自高鐵站啟用后,這里的車次變得極少,站前廣場冷冷清清,我一個人在那里來回踱步。
疊加的心疼,發生在高平。
曾通過多種渠道打聽王獻玉烈士安葬地的信息,卻一無所獲。一般來說,在一地犧牲的英雄,應當會被當地的烈士陵園紀念與守護。
高平烈士陵園坐落在一個半坡上。進門登上一段臺階,兩旁植松柏,雖不高大,郁郁蔥蔥映著不大的院落。
步履舒緩地走向正中的烈士紀念碑,眼角閃著淚花——這是跨越時空的相逢。
“王獻玉烈士,您好!我應該叫您二爺爺,我是您大哥王獻仁的孫子,我的父親王昌儒是您的侄子,我代表全家來看您了,接您回家……”
若能早一點開始尋訪,或許我還能見到他的一些戰友,能在更多的講述中聽到這位青年的山西故事。
烈士碑基座上,鐫刻著毛澤東主席的一段話:“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向前進吧。”豪邁,激昂。
陵園里還有一座立于1945年的“高平縣抗日死難英烈紀念碑”,同樣是對王獻玉等英烈們的告慰。
在烈士名錄中,看到不少高平籍在外犧牲的烈士,也有在山東犧牲的,同樣年輕的生命,都定格在最好的年華。
2024年12月31日,我再次來到高平,訪杜寨和尹家溝。
我們在高平度過了一個特殊而溫暖的元旦。第二天早早起來,元旦的陽光驅散著大地的寒意。
“紅色小鎮,運動野川”正做著一篇鄉村振興的大文章。
杜寨村是野川紅色文化的旗幟,地理位置顯要,三面環山,一面臨河,位列古高平八寨之首,曾是一座通衢和軍事要塞之地上的山水古寨。過去四周有寨墻拱衛,現仍存有寨門、廟宇等遺跡。長平之戰就發生在這里,至今流傳著許多安營扎寨屯兵駐守的故事。
杜寨八路軍總部舊址紀念館是一座相連的兩進院落,門比較多,原是三佛大廟,現在均為紀念館展廳。紀念館按照時間、內容、事件等共分二十個單元、十五個展廳、三千多件實物。精心規劃設計的展板,實物展品十分豐富,有的對應主題,有的則是專題收藏。
穿過杜寨村前一小片平坦的田地,我們來到尹家溝,在一座高臺前停下。臺上是一棵主干中空、千瘡百孔的老槐樹,它憑借著堅硬的樹皮支撐生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三縱隊政治部、司令部、后勤部曾駐扎在這里,目前還保存有董天知、戎子和的舊居。泥坯的房舍多無法在歲月中支撐太久,有的房頂塌了,門樓壞了,但村民任其風吹雨打,不愿做一點人為的改變,而是默默地讓時間老去,記憶模糊。
走遠的時間如在眼前。王獻玉,這位剛剛從山交入黨不久的青年,來到了這里。他看到這株古槐,看到杜寨宏闊的寨門,也會想起故鄉的寨墻,想到遠方的父母和妻女,一封寄回故鄉沒留地址的信是不是寫于這里,無從查證,又何需查證烈士的思鄉之情。
從尹家溝出來,我們來到南北楊村——元代治黃名臣賈魯的故里。村里建有賈魯記憶館,還有保存完好的縣級重點文物湯王廟和一座座古民居,抗戰時期的老標語也能找到痕跡。我們還特意去了杜寨村抗日村長牛光嘴被日軍刺殺十幾刀的那座老廟。
行走中,不斷遇見歷史、事件、人物,窺見背后的故事。
高平宰李兵站舊址,曾是八路軍總部與延安聯通的秘密通道上重要的一環,也是當年人員、物流暢通的生命線。
1939年11月,三縱隊的一個團還曾在高爐村進行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