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若生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0-08-05 10:15
“在俺村牡丹種植基地除草干活兒,一天收入60元,一年能干300天,加上每年的土地租金1400元,去年我掙了近2萬元。”7月25日,在牡丹區黃堽鎮鄧廟村牡丹芍藥切花基地干活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馬愛平笑意盈盈。在她眼里,幸福其實很簡單,每天能有活兒干,一天能賺60元,就算很幸福的事兒了。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更關鍵的是看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黃堽鎮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培育牡丹種植合作社,把牡丹產業作為農業特色支柱產業,牡丹種植面積達3.7萬畝,形成了以種苗培育、盆栽牡丹、催花牡丹、切花芍藥、牡丹籽油、鄉村旅游為主打產品的美麗產業,生機盎然的“花樣大棚”里就是牡丹小鎮貧困鄉親奔小康的依仗。
“牡丹就是我們的致富花,村里的貧困戶都靠種這個脫了貧。”在黃堽鎮劉集村觀賞牡丹種植基地,種植大戶王力存在田間來回穿梭,忙著管理這些還帶著露珠的嬌氣寶貝。九年時間,王力存的種植規模從100畝發展到1000畝,不僅種植了觀賞牡丹,還種植了切花芍藥和經濟苗木,一年能賣30萬株牡丹苗,年收入近百萬元,不僅自己創業致富,還帶動了50多名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在黃堽鎮,像王力存一樣因為種植牡丹發家致富、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領頭雁還有許多。在李廂文村,催花牡丹種植大戶陳建德就是其中之一。他通過種植反季節催花牡丹,使“花隨人意應時開”的理想變成了現實,也給貧困戶提供了持續造血功能,鄉親們對致富奔小康充滿信心。
“脫貧致富奔小康,產業發展是支撐,而龍頭企業是引領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黃堽鎮黨委書記張海昌表示,為了破解發展難題,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引進國際國花博覽園項目,該項目分為產品交易區、國花文化展覽展示區、商務接待區三個功能區。目前,國花交易中心單體項目和水系景觀工程正在建設。
一朵牡丹花,富了一方百姓。一代代牡丹花農持續奮斗的成果,不僅吸引了冠宇牡丹園、花鄉芍藥園、國花牡丹園、菏澤牡丹出口基地等一批項目相繼落戶黃堽鎮,更讓花農與美麗漂亮的牡丹花有了更深的牽念。記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