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1-03-05 09:38
“看到老人們笑了,我就覺得得勁兒!”3月1日,筆者采訪時培贊,說到幫辦孝善敬老餃子宴,這位熱愛公益事業的普通農民笑了。
時培贊家住單縣終興鎮楊營村,今年50歲,是有口皆碑的社會志愿服務的模范。“我加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的時間并不長,但我很熱愛這樣的社會志愿服務活動,因為我們能給弱勢群眾帶來幫助和快樂,我覺得我的點滴付出,是正能量,很值得!”時培贊如是說。
去年8月的一天,時培贊第一次跟隨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到鎮上的敬老院慰問鰥寡孤獨老人,他提前一個小時到達敬老院,首先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占位子”,提茶倒水、整理衣冠等,忙得不可開交。他將自費購置的雞蛋、海米、食用油和水果作為“見面禮”,送給了敬老院。“我家有年邁的老母,能深切感受到照顧老人并不容易,也更理解無兒無女老人的心境。”時培贊緊緊地握住敬老院院長段雙喜的手,深情地說,“雖然我的生活不算富裕,但要向老人表達一點心意。不然,會覺得不舒服!”時培贊的話不多,但很樸實,老人們無不為之動容。
時培贊曾干過泥瓦工,會修理房子。十幾年來,他轉行干起了刨樹的行當,純屬出大力掙不多錢,而走村串戶的機會多起來。只要遇到房子破瓦漏雨的,特別是為此無能為力的留守老人。只要戶主允許,時培贊就會爬上房頂,將破損的瓦換成新的,而且不收分文報酬。
一次,他經過光明集村,一位留守老人正為漏雨的老房子一籌莫展。進村刨樹的時培贊聽說后,趁著歇息的空兒,上門幫助。老人不解其意,認為是騙子行騙,將時培贊拒之門外。時培贊就找來一家親戚作證明,老人才信以為真。眼瞅著新瓦換下破瓦,難題迎刃而解,老人激動地拿出200元錢酬謝。時培贊婉拒,說:“在我手里,換瓦算不了大活兒,也耽誤不了大工夫,我收了您的錢,心里愧得慌!”這些年,像這樣的“義務勞動”,時培贊做了數百次,也由此而聲名遠播。
鎮上村里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時培贊一次沒有落過。文化志愿服務隊送戲下鄉,他提茶送水、打掃衛生,臟活累活搶著干,成為最受歡迎的“編外職員”。去年夏季,暑氣逼人,演員們汗流浹背,幾近中暑,時培贊主動捐出兩頂太陽傘,讓大家候場休憩,以最佳精神狀態為群眾演出;演出場地缺少板凳,他從自家拉來幾十條長板凳,為演出提供很大方便;演出需要增加音樂器材,他第一個捐款200元;一些老年觀眾行走不方便,他挨個兒送回家……終興鎮志愿者聯合會會長王世山說:“時培贊的所作所為,看似小事,卻蘊含著大力量,代表了新農民的新形象!”
時培贊的家境并不好,母親已九十高齡,妻子是聾啞人,大女兒有智力障礙,小女兒在城區就讀,家里家外,全靠其柔弱的肩膀負重而行。伺候老母、照顧妻女、料理家務、耕種田地、打工掙錢,時培贊勤奮有加、從不埋怨,對社會充滿了由衷感激之情。每月,政府給予他的妻子和大女兒600元的殘疾人生活補貼,他倍加珍惜,并將節省下來的生活費回報社會,支持新農村建設。“政府扶助我,我也要為政府解憂。只有這樣,我心里才覺得踏實!”
通訊員 劉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