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艷粉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1-06-04 10:18
□記者 艷粉
樹木茂盛,芳草碧綠,笑聲陣陣……6月1日,牡丹晚報全媒體“走百村·看振興”記者來到鄄城縣舊城鎮六合社區時,只見一排排統一規劃的兩層小樓映入眼簾,儼然一幅美麗的畫卷。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這是被困于黃河灘區百姓心中共同的痛。如今,村民搬出生活多年的“水窩子”,住進“新社區”,開啟了致富新生活。
黃桃結出“幸福果”,村民收入翻番
說起搬進新社區的好處,鄄城縣特潤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陳伯光打開了話匣子。
原來,陳伯光是一個能折騰的人,為了能發家致富,他在外打過工、跑過運輸、搞過養殖,但一直沒能富起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種植葡萄收益不錯,便于2009年流轉了30畝土地栽種葡萄。經過精細管理,葡萄豐收時正好趕上行情好,賺了不少錢。
陳伯光在外考察發現,黃桃因管理粗放比葡萄需要的人工少,便繼續流轉土地種植黃桃。“從剛開始種植幾十畝發展到如今的1000多畝,得益于好的政策。”陳伯光說,這些年來,他帶動村民一起種植黃桃。2011年9月,成立了鄄城縣特潤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800萬元,社員104人。“盡管黃桃的收益不錯,但因原來道路窄,收購商的車無法開到田間地頭,他們只能用三輪車將黃桃一車車倒出去。”陳伯光說,這樣做不但重復勞動需要支付工人雙倍工資,關鍵是還耽誤事,集中收獲時根本忙不過來。現在好了,隨著六合社區村臺的建設,周邊道路加寬,修到了田間地頭,還打好了機井,架好了電線,生產更加方便了。
陳伯光告訴記者,如今村民依靠種植黃桃收入比原來高出好幾倍。他算了一筆賬:豐產期的桃樹,每年每畝地產量3500公斤至4500公斤不等,按照平均2元/公斤的價格計算,每畝每年毛收入1萬元左右,除去土地承包金、工人工資、肥料等成本,純收入3000元左右。
“每年黃桃收獲期,徐州、臨沂、焦作、連云港、大連以及菏澤周邊很多客商都來收購,比訂單式銷售都要可靠。”陳伯光說,現在部分村民跟著他一起栽種黃桃,還有一部分留守勞動力幫助管理桃園。合作社平時雇了40余名人員,每人每天工資五六十元。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黃桃采摘期用工300-500人,一人一天能掙150元至200元不等。“現在,部分村民進行了土地流轉,村民每年不僅有土地租金,還能進果園干活,掙兩份工資,這是原來想都不敢想的事。”陳伯光說。
特潤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黃桃種植面積如今已超3000畝,除了黃桃外,合作社還種植了蘋果、葡萄、中草藥等物種。陳伯光介紹,下一步,合作社將引進著名的南非黃桃新品種,形成產業,做大做強,打造觀光旅游、采摘于一體黃桃小鎮。
搬出“水窩子”,住進“新社區”
“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這是以前很多黃河灘區群眾的生活循環。“原來很多村民把全部積蓄花在修房上,村臺是越墊越高,日子卻越過越窮。”六合社區居民陳景才談起灘區生活的艱難,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
對于新居,陳景才說不出的滿意,房屋干凈明亮,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樣樣俱全,家家還有個小院,不比城里的房子差。“居住環境好了,街道干凈整潔,學校、超市就在家門口,村里安裝了路燈,晚上廣場上成為我們運動、遛彎的好地方。”陳景才說,早晨有賣早點的,晚上有夜市,生活必需品不出村就能買全。
六合社區規劃建設時,小學、幼兒園、商業、創業車間、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配套工程建設同步推進。“孩子上學就在家門口,不用接送,我在這里干活,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增加了家庭收入還能照顧家庭。”正在鄄城縣永銘地毯有限公司織地毯的周建梅說起如今的生活、工作環境,別提有多滿意了。
六合社區正式投入使用后,2000多戶灘區群眾相繼搬遷入住,喜事接連不斷,村臺熱鬧非凡。周邊相繼建成的中藥材、果品等種植示范基地夯實了灘區的產業基礎,社區中心的就業車間則吸引了藤編、發制品、服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入駐,為300多名村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
一件件扶貧實事,一樁樁惠民好事,一幅幅脫貧美景,一張張幸福笑臉,讓人們真切感受到黃河灘區的喜人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