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武 霈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1-11-03 10:45
□記者 武 霈
時下,走進菏澤高新區萬福街道付堂行政村,一排排冬暖日光大棚整齊排列,不同大棚里的一壟壟黃瓜、白菜、芹菜等多種果蔬的幼苗生機勃勃,生長著群眾增收致富的希望。曾經,這個小村莊還因為“貧窮落后”不被外界看好,經過幾年的光景,村里打造了“綠色莊園”,大規模建起了蔬菜大棚,家家都種下了“致富苗”,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為村民找到了致富的路子,村子很快有了新模樣。
嫁接黃瓜遠銷各地,大棚里盡是“育苗好手”
正值深秋季節,雖然野外是草木枯黃、一片肅殺,但劉緊雨夫妻二人承包的育苗棚里卻是熱鬧非常。一排排綠油油的黃瓜苗、南瓜苗整齊地排列著,昂著頭,使勁兒吸收著養分,嫁接工人們將南瓜瓜苗嫩芽頭切削掉,然后把黃瓜苗接上去再用鑷子夾緊,埋入育苗盤。
宋秋蘭是眾多嫁接工人中的一員,從事育苗嫁接二十余載,她的手藝活已是相當嫻熟。“以前我們自己家也干過蔬菜大棚,練就不少嫁接的手藝,現在年齡大了,干不動了,在園子里務工比較省心,也能賺錢。”宋秋蘭說,“一直坐著干活,時間長了容易腰酸背痛,雖然辛苦,但一天能賺三百多,心里也是高興的。”
像宋秋蘭這樣每天在棚里干活的嫁接工人有十多個,他們不僅跟著劉緊雨夫妻二人在大棚里干,有時候,也會隨他們到外地。“這個棚里的苗,今天必須嫁接完,下午還得和大家伙一塊去臨沂掙錢。”劉緊雨笑著說,幼苗嫁接好以后,需要在棚里養育二十多天。大家伙不肯閑著,憑借著嫁接這一技之長可以再去外地打工掙錢。
劉緊雨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年輕的時候,他和妻子也經常給別人嫁接育苗,還曾出國去過俄羅斯。隨著年齡增長,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就返鄉承包了六個大棚進行經營,如今大棚培育出的黃瓜等蔬菜遠銷多地,生活也愈發穩定、有奔頭。
90后年輕人瞄準“西餐市場”
在付堂行政村的“綠色莊園”內,除了像劉緊雨這樣的小型承包戶,其他的大棚都被一位90后年輕人給承包了,他不僅有膽識、有魄力,還很有眼光,通過跑市場搭上了外貿行業,將大棚里的蔬菜直接供應到了西餐的餐桌上。
據了解,今年30歲的張鵬,在大學畢業后,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西餐廳連鎖店的很多食材都是統一配送,唯獨生菜是商家到市場上購買。他從中看到了商機,回去后承包了綠色莊園,將十多個大棚租給了當地村民經營,剩余的大棚自己全部種植生菜。同時,他通過跑市場,一方面和西餐廳聯系,另一方面找到合作的商貿公司。經過努力,他闖出了一條專為西餐廳配送生菜的營生之路。
跟隨張鵬的腳步走進各大棚基地,標準化鋼架大棚、噴灌設施、防蟲設備一應俱全,多種果蔬作物幼苗已經栽種完畢,工人們正拿著工具忙著除草,大棚內一畦畦蔬菜秧苗,煥發著盎然生機。大棚一側的冷凍儲藏室里,采摘下的生菜球新鮮翠綠,一箱箱打包好,即將發車。
張鵬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作為當地發展優質生態農業規劃的重點項目,綠色莊園一共有59個高標準冬暖日光大棚,目前種植了辣椒、西紅柿、黃瓜、白菜等多種蔬菜品種,其中,他直接負責的大棚均是以種植生菜為主。“為了保證一年四季有生菜,我們通過控制大棚溫度實現冬暖夏涼,促進生菜產量和品質得到有效提升。”張鵬說,當天采摘生菜后,放在冷庫里保鮮,下午開始裝車,連夜送到各個西餐廳,這樣可以保證蔬菜的新鮮。
綠色莊園建設的高標準冬暖日光大棚,既解決了困難群眾的增收問題,又帶動了周邊鄉村綠色蔬菜產業的發展,付堂行政村更是通過分包大棚、從事勞務和保底分紅三種模式,使村民大膽參與、放心種植,使其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