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5-06-19 09:34
袁老家村是單縣高老家鎮安司劉莊村的一個自然村,歷史上頗有名氣。
明洪武年間,袁氏族人從山西洪洞縣袁老家村遷此建村,延續故土村名“袁老家”,以昭示后人銘記桑梓養育之情,繼嗣祖輩遺風。
《袁氏族譜》記載,袁氏先祖袁正曾追隨朱元璋東討西征,屢建奇功,后放棄安逸生活,擔當督導民眾遷移使命,朱元璋“特賜玉牌予‘明威將軍’袁正,并加官晉爵三級,督民自山西洪洞遷移山東”。
史料記載,公元1369年明朝第一次移民,實為軍屯和移民同行而定居,袁正與將士攜帶家眷同移民遷居今曹縣東部一帶,形成袁氏部落,建村至今已有650多年,袁氏宗族發展成為魯西南地區的名門望族,分布菏澤120多個村莊,總人口約4萬人。
袁正的墳塚在今單縣高老家鎮袁老家村的西南部,原占地百余畝,蒼翠掩映,石碑成林,氣氛靜穆。20世紀初,袁氏陵墓周邊尚生三四千株明朝栽植的古柏,塚前立有石碑、石桌和丈余高的石柱。石柱頂上坐著“望天猴”,意在尋盼出門的主人莫戀世間風景,是時當歸,守護家室,料理家事,興國安邦。
袁氏耄耋老人回憶,袁正塚前還有一座牌坊,為功德坊,由皇上敕造,以表彰袁正為國偉績。后來,黃河泛濫,牌坊被沖倒,沉積地下,難覓蹤跡。1953年,多數古柏被福建一造船廠廉價購走,13年后,剩下的古柏悉數被伐,祖碑、石桌不知所蹤。
2018年5月的一天,在袁老家村西的小橋下,有人發現了一塊石碑,很快引起袁姓民眾的矚目,大家一致認定,此碑即是當年消失的祖碑。碑文清晰顯示,該碑立于清朝同治九年冬,有袁氏十六世嫡孫袁天皆重建,刻有“明敕贈明威將軍節菴袁公之墓”字樣,人物畫像已模糊不清。該碑文對“移民”記述與《山西洪洞大槐樹》一書記載基本一致?!皩④姟泵栆灾亟ㄗ姹涊d為準,稱譽袁正為“明威將軍”,而“節菴”二字,原《袁氏族譜》沒有記載。根據石碑上的“敕贈”二字,歷史文化學者認為“節菴”應是皇帝賜予袁正的“謚號”。這是明朝皇帝旌表袁正“放棄高官厚祿,安居山東,甘愿做一介草民”所體現的家國情懷。“節”意為“高風亮節”,“菴”與“庵”古文同義,即“草舍”,意為袁正與移民同居草舍,患難與共,同興家國。
如今,敕號“節菴”“明威”的袁正之將軍碑保存在袁氏祠堂內,以供袁氏后裔瞻仰,也成為明代人類大遷徙的有力佐證。
每年清明節,菏澤一帶的袁氏后裔代表聚首袁老家村,祭拜始祖,祈求福祉,弘揚家風,傳承美德,期許國泰家興。
袁正后人著文敬仰先輩曰:將軍豐碑映日光,蒼天不負威名揚。高風亮節宿草菴,功赫何需立廟堂。
文/圖 通訊員 劉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