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7-04 09:26
鄆城縣檔案館珍藏著1373枚形態各異的印章檔案,作為特殊的實物史料,它們以材質、文字和形制的演變,直觀記錄了地方政權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
這批印章涵蓋銅質、木質、橡膠、塑制等多種材質,其中最早的銅質印章可追溯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鄆城縣委員會”“鄆城縣人民委員會”等銅印,清晰展現了新生人民政權的機構設置,成為鄆城縣黨政機關建立的歷史見證。進入人民公社時期,木質、橡膠材質印章逐漸普及,反映出基層治理結構的調整與行政效率的提升。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機構撤銷、合并、改制,更多材質多樣的印章陸續納入檔案,如塑制印章的出現,便與改革開放后辦公規范化、標準化進程緊密相關。
印章上的文字更迭,直接映射著時代變革。從“革命委員會”到“人民政府”的名稱轉變,記錄了特殊歷史時期的政治烙印與撥亂反正后的政權建設;鄉鎮企業、事業單位印章的大量出現,見證了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地方經濟結構的轉型;而教育、衛生等系統印章的形制變化,則體現了社會事業的發展軌跡。這些印章不僅是機構名稱的符號載體,更蘊含著行政職能演變、城鄉建設進程、社會治理模式調整等多重信息。
作為不可再生的實物檔案,1373枚印章為研究鄆城縣黨史、地方史提供了具象化的物證。它們系統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機構設置邏輯、公文管理制度及社會文化特征,尤其對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基層政權建設、經濟體制改革、行政區劃調整等領域具有重要價值。目前,鄆城縣檔案館利用專柜妥善保存這批印章,通過建立檔案目錄、開展數字化采集等措施,實現了對印章的科學保護與開發利用。
這些靜默的印章,是歷史刻在實物上的“年輪”。它們以獨特的材質質感與文字記憶,串聯起鄆城縣從百廢待興到改革發展的歷程,既承載著地方治理的厚重歷史,也為當代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歷史鏡鑒。
菏澤市檔案館 鄆城縣檔案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