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源劭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8-05 09:23
“啾啾,啾啾……”掀開大棚簾子,此起彼伏的蟋蟀叫聲立刻充斥于耳。整齊排列的一排排木箱內,上千萬只蟋蟀在紙殼巢穴中窸窣作響。“小昆蟲也能撬動大產業,關鍵要看準需求,敢闖新路!”7月31日,在鄄城縣鳳凰鎮蟋蟀養殖基地,負責人王寧笑著告訴記者,笑聲中滿是自信和爽朗。
王寧是鄆城縣水堡鄉王莊村人,1993年出生。別看他現在一派意氣風發的模樣,12年前他還是村里人人念叨的“蟲傻子”。
這事要從2013年王寧退伍返鄉說起。當時剛20歲的他滿懷壯志要干一番事業,卻選擇了當時極為冷門的昆蟲養殖業。“最初養殖的是黃粉蟲,由于缺乏養殖經驗,問題接踵而至。”王寧說,整整兩年時間,他的試驗棚里,黃粉蟲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那兩年,我整天圍著蟲子忙活,一分錢沒掙不說,還虧了不少。”王寧談起往事,哭笑不得。就因為這件事,他當時在村里得了個“蟲傻子”的綽號。
“技術不行,就學唄!”王寧四處請教專家,查閱大量資料,不斷進行試驗和改進。深入研究黃粉蟲的生活習性、生長環境和飼料配方,嘗試不同的養殖方法和技術。或許是部隊磨礪出的堅毅心智,雖然這個過程包含著無數次的失敗,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底,王寧的黃粉蟲終于穩定量產。“那時養殖戶少,市場需求大,黃粉蟲供不應求,每個月都能掙5萬多元。”王寧笑道,可算摘掉了“蟲傻子”的帽子。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黃粉蟲養殖的利潤空間逐漸縮小,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2015年,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王寧決定在養殖黃粉蟲的同時,嘗試養殖大麥蟲。
大麥蟲也被稱為超級面包蟲,相比黃粉蟲,它的營養價值更高,市場前景也更為廣闊。
“憑借著之前積累的養殖經驗,我很快就掌握了大麥蟲的養殖技術。”有了技術,王寧這次的轉型很成功,他的大麥蟲剛一進入市場,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201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王寧將目光投向了蟋蟀養殖。當時,國內蟋蟀養殖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野生蟋蟀的收購也越來越困難。王寧敏銳地意識到人工養殖蟋蟀將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于是他又開始了蟋蟀養殖的探索之旅。
探索中也有不少創新。“蟋蟀的蛋白質含量高達60%左右,而且生長周期短、易于管理。”蟋蟀養殖大棚內,王寧順手從養殖箱中拿起他設計的新式紙殼巢穴,密密麻麻的蟋蟀幼蟲在各層的房間里來回進出,“養出了經驗,也就知道了如何改進養殖工具。”就比如這個巢穴,傳統的巢穴收起來很困難,要一片一片地拿出來,不僅效率低,還容易對蟋蟀造成傷害。王寧設計的這種新式巢穴,是用紙殼制成許多房間的一個“小高層”,一提一串,極大提高了養殖效率。
“如今,我的昆蟲養殖規模已經從最初的200平方米擴大到了12000平方米,并帶動了周邊一些群眾參與到蟋蟀養殖中來。”王寧小心翼翼地放下紙殼巢穴,邊走邊觀察蟋蟀的生長情況。現在他成了名副其實的“蟲王”,全市有40多家養殖戶在他的帶動下走上了蟋蟀養殖的致富路。
目前,王寧不僅開辦了公司,還注冊了商標,引進了蟋蟀深加工設備,年收入超百萬元。“我們現在不只是賣干蟋蟀、活體蟋蟀,新開發的炸蟋蟀也很受歡迎。”王寧拿起一瓶包裝好的炸蟋蟀,笑著告訴記者,“今后,我不僅要開發出更多蟋蟀產品,還要探索出更多高價值的昆蟲養殖技術。” 記者 馬源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