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淑婭;武霈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5-08-07 09:00
□記者 陳淑婭 武霈
這幾天,在魯西新區岳程街道文化中心,10歲的小宇手指翻飛,彩泥在他掌心神奇地變幻出各種形態。曾幾何時,父母外出務工的漫長暑假,陪伴他的只有一方手機屏幕。如今,青島理工大學志愿者帶來的趣味非遺、紅色電影、歷史故事,讓他的暑假多姿多彩。
為讓孩子們“暑”有所托、安心一“夏”,我市創新實施暑期留守兒童關愛項目——“小荷學堂”,通過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為留守兒童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這個夏天,一群跨越山河的年輕人,將愛意打包,裝進青春的行囊,意氣風發地來到牡丹之都。這場帶著溫度的奔赴,正用知識與真心,叩開孩子們的心扉。
精準破題:為留守童年撐起一片晴空
“小荷學堂”并非菏澤土地上偶然萌發的幼芽,而是應對留守兒童暑期困境的創新之舉。當城市孩子在父母陪伴下參加夏令營、探索世界時,菏澤鄉村眾多像小宇這樣的孩子卻面臨“二次留守”的窘境。面對這一民生痛點,我市自2018年起精心培育“小荷學堂”項目,將其定位為區別于普通課堂和商業輔導的獨特空間——這里以安全守護為基,以親情陪伴為核,以心靈滋養為要。這份初心與擔當,讓“小荷學堂”連續三次被寫入菏澤市政府工作報告,成為解決農村暑期兒童監護缺失難題的“菏澤方案”。
夏日炎炎,愛心暖暖。在魯西新區岳程街道文化中心,青島理工大學蒲公英志愿服務團的志愿者正在教孩子們制作手工藝品。這個暑假,他們用知識作筆、陪伴為墨,準備和留守兒童一起續寫童趣與成長的故事。
每天8時,小宇都興奮地來到文化中心。趣味非遺、紅色電影、折紙游戲、歷史故事……一系列活動讓他覺得十分有趣。因父母忙于打工、無暇照看,小宇和一些小伙伴以前總是在家玩手機。隨著“小荷學堂”設立和大學生志愿者的到來,他們的暑期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
“我們在課程設計上注重寓教于樂,結合自身專業開設特色課程,增強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在玩中學習、在探索中獲得知識。”青島理工大學蒲公英志愿服務團志愿者唐汶博說。
以青春之名,共赴“小荷”之約。今年,魯西新區將“小荷學堂”作為關愛留守兒童的重要舉措,分別在萬福街道和岳程街道設置站點,組織16名高校志愿者,通過特色課程、知識拓展、興趣培養等活動,讓近百名留守兒童度過一個歡樂、充實的假期。
花開遍地:特色課程滋養多彩童年
魯西新區“小荷學堂”是我市開展暑期留守兒童關愛項目、引導大學生扎根基層開展志愿服務的縮影。在基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志愿服務隊伍,加強實踐引導,因地制宜開展各類活動,讓孩子親眼看、親耳聽、親手做,有效提升了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讓“小荷學堂”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
在東明縣,“小荷學堂”點燃了科學火種,唱響了理想之歌。“海底火山”在教室中央“噴發”——小蘇打與彩色白醋激烈反應,泡沫奔涌而出。“老師,為什么會冒泡泡呀?”孩子們瞪大眼睛追問。化學的奧秘在趣味實驗中悄然傳遞。音樂課上,《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旋律昂揚激越,孩子們挺直腰板,眼神堅定,稚嫩卻充滿力量的歌聲在教室里回蕩,理想在音符中萌芽。
在曹縣普連集鎮,“小荷學堂”上詩意浸潤,經典永流傳。“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學生志愿者井志遠將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化作穿越時空的對話。孩子們精神飽滿,誦讀鏗鏘有力,古詩中深沉的游子情懷與文化血脈,如涓涓細流,浸潤著他們的心田。
在成武縣大田集鎮,“小荷學堂”上的知識正悄然為孩子們筑牢生命防線,賡續紅色血脈。吉林大學志愿者將安全課堂譜寫成朗朗上口的《防溺水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危險水域要遠離……”配合直觀的浮力實驗,安全警鐘化作童謠,深深植入孩子們的心田。“八一”前夕,孩子們肅立操場,注視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聆聽志愿者動情講述軍旅故事。一堂行走的“安全+思政課”延伸至“小皇城磨盤砸坦克”遺址和成武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讓孩子們在歷史現場觸摸信仰的力量。
在定陶區,“小荷學堂”書香潤心田,讓關愛零距離。志愿者創新推出“移動書箱”計劃,精心挑選適齡讀物,定期將裝滿繪本和兒童文學的書箱輪流送至各教學點。孩子們圍坐一起,聽志愿者繪聲繪色地講述《草房子》里的鄉土人情,或是《海底兩萬里》的神奇冒險。閱讀分享會后,靦腆的小女孩莉莉在日記中寫道:“原來書里有比手機游戲更廣闊的世界。”
據了解,從開設之初,“小荷學堂”就明確要區別于學校課堂教學和社會輔導班,找準自身定位,把提供安全守護、親情陪伴、心理疏導、習慣養成等服務作為主要職責。“課程設置要結合孩子們的實際情況,我們圍繞紅色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結合實際組織趣味軍訓、演講比賽、文藝演出、感受城市等活動,幫助孩子們開闊眼界、愉悅身心。”吉林大學育苗志愿服務隊的費鈺茜說。
雙向奔赴:青春向下扎根,夢想向陽而生
“第一次從學生變成老師,從孩子變成‘臨時家長’,我曾擔心自己不夠成熟。”唐汶博坦言。“小荷學堂”的經歷雖短,卻為他的大學生涯留下了精彩一筆。能參與菏澤市“小荷學堂”志愿服務項目,他收獲頗多。
青年是社會中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新時代青年朝氣蓬勃、思維活躍,擁有更多新知識、新技能,在推動社區治理中具有獨特優勢。褪去書生氣,染得泥土香。唐汶博認為,扎根基層“沃土”才能得到鍛煉和成長,“小荷學堂”不僅讓孩子們得到看護,也讓青年人在基層有了“參與感”“獲得感”。
用青春的熱情傳遞愛的力量,“小荷學堂”展現出蓬勃生命力,受到大學生志愿者和基層群眾的熱烈歡迎。像費鈺茜、唐汶博一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這支志愿服務隊伍,以青春之名,赴“小荷”之約。今年,全市共選址開設“小荷學堂”40處,面向省內外高校招募大學生志愿者254名。這254名大學生志愿者奔赴全市基層一線,為2000余名留守兒童開展志愿服務。他們用愛心、細心、耐心為孩子們上好每一節課,讓孩子們在“七彩課堂”中收獲知識、能量與快樂。
大學生志愿者扎根基層,不僅破解了兒童暑期看護難題,更為基層治理注入“青春力量”。他們為少年兒童提供托管、學業輔導、未成年人自護教育、防溺水宣傳、興趣培養、心理關愛等服務,助力少年兒童茁壯成長。如今,“小荷學堂”已成為大學生志愿者社會實踐的良好平臺。志愿者犧牲假期,來到異地鄉村,為留守兒童帶來理想、知識與關愛,實現了青年與基層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