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德光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8-21 08:53
近日,巨野縣一位“90后”小伙褚宏可的行為獲得廣泛贊譽。面對側翻三輪車下窒息昏迷的司機,他毫不猶豫上前施救,運用從網絡上學來的急救技能,在“黃金時間”內成功讓傷者恢復意識。無獨有偶,酷暑中,在240國道菏澤王浩屯段,市民李旺與焦軍魯發現一位昏迷的老人,立即采取取水遮陰、報警呼救等一系列科學操作,避免了悲劇發生。
這些凡人義舉之所以動人,不僅在于他們挺身而出的勇氣,更在于危急時刻所展現出的冷靜與專業。它們清晰傳遞出一個信號:新時代的見義勇為,正從依靠本能熱血的瞬間反應,升華為兼具仁心與科學素養的理性救援。
見義勇為,是深植于中華民族血脈的傳統美德,更是黃河文化“重義守信、勇于擔當”精神基因的生動體現。作為黃河入魯第一市,菏澤這片土地深受黃河文化的滋養與錘煉。歷史上,菏澤人民在與黃河水患共生共存之中,深刻體悟到團結互助、舍己為人的意義。正如有學者所言,顛沛流離中的彼此扶持、重建家園時的眾志成城,塑造了菏澤人骨子里“有情有義”的集體人格,也為如今不斷涌現的凡人善舉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時代在變,風險與挑戰的形態也日趨復雜。疾馳的車輛、多變的路況、突發的疾病,都對現場救援提出更高要求。僅有救助意愿和勇氣,有時難以應對復雜情況,甚至可能因施救不當造成二次傷害。褚宏可的成功救助提供了一個啟示性范本:愛心是起點,而他所掌握的精準有效的救援技能,成為將善意轉化為生命希望的關鍵支點。這份“臨門一腳”的專業能力,實現了從“愿救”到“會救”、最終“救成”的決定性跨越。
近年來,我市也在不斷夯實社會專業救援基礎。例如,牡丹區成立了全國首支以外賣騎手為主體的應急救護隊伍。在相關部門指導下,志愿者們接受系統培訓,內容涵蓋心肺復蘇、創傷處理、法律常識與安全技能等,經考核合格后獲頒救護證。不少縣區則積極推動應急救護培訓“進鄉村”“進社區”,通過“理論+實操”相結合的方式,手把手幫助更多人掌握急救方法,有效彌補了應急知識空白。
當更多普通人憑借專業知識成為生命救援的“關鍵力量”,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示范效應是巨大的。這不僅減輕了施救者的顧慮,提高了救助成功率,守護了寶貴生命,也讓善行義舉獲得更積極的社會回響——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善良,是理性與溫情的完美融合。
從褚宏可、李旺、焦軍魯這些平凡人物身上,我們既看到菏澤深厚道德底蘊的當代傳承,也看到“專業”為傳統美德注入的全新能量。它告訴我們,愛心是道德的根基,而助人的能力,則是讓愛心真正扎根、開花、結果的土壤。當越來越多的市民既懷揣“勇者之心”,又掌握“智者之能”,“大義菏澤”的故事必將更加動人,這座城市,也必將因之更加溫暖、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