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發表時間: 2019-04-17 16:18
——鄄城縣農業農村局副主任科員王方杰奉獻灘區扶貧遷建工作紀略
編者按 奉獻無怨無悔,奮斗未有窮期。在奮力推進全面小康,實現菏澤“科學趕超、后來居上”目標的征程中,無數基層干部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回望征程,感慨萬端;展望未來,信心百倍。值此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本報推出《干事創業 不忘初心》專欄,對奮斗進程中涌現出的先模人物進行推介。希望大家以先進典型為榜樣,兢兢業業,攻堅克難,為實現全面小康,為菏澤的后來居上做出應有的貢獻。
2016年12月28日,是鄄城縣農業農村局副主任科員王方杰到縣黃河灘區遷建指揮部報到的日子。從那天起,他便與這個單位牢牢地“捆綁”在一起。
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兩年多的時間里,王方杰扎根灘區,情系群眾,風里來雨里去,與家人聚少離多,在黃河灘區遷建工程中默默奉獻著。
4月12日,記者在鄄城縣黃河灘區遷建指揮部見到王方杰時,他正忙著和同事研究村臺建設有關事宜,戴著眼鏡、不善言談的王方杰正認真地看著幾頁材料。“這是我們每天上午十點都要統計的村臺沉降數據表,關系到建設進度,必須確保準確無誤。”王方杰對記者說。
在同事眼中,王方杰是個工作狂。“他呀,對工作真是沒話說,每天早上七點準時到指揮部,開完工作部署會,再去現場督導進度,回來后還要負責匯總梳理項目資料,常常是來得早、走得晚。”作為并肩作戰的同事,焦心瑞對王方杰每天的日程很是了解。
鄄城縣黃河灘區遷建涉及李進士堂鎮、左營鄉、舊城鎮、董口鎮4個鄉鎮,26個行政村,12949戶,41493人,涵蓋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易地扶貧搬遷、遷建村臺、村臺安置社區和居民外遷五類項目。遷建工作任務重,社會關注廣,無經驗可循。
針對剛接觸這項工作的實際情況,王方杰白天去現場督導工作,晚上加班做匯總、學習國家遷建政策。如今,每個項目進展到什么程度,王方杰了如指掌。
與王方杰同在指揮部工作的邢傳鑫向記者講述了兩個月前發生的一件事。當天他和王方杰一起參加一個工作調度會,會議馬上開始時,連續幾天加班加點趕材料的王方杰卻暈了過去。邢傳鑫和同事第一時間把他送到醫院,經檢測高壓達到180。醫生告誡他輸液靜養,但他領取藥物后并沒有休息,緊接著又投入到工作中。在中耳炎最嚴重的那段時間,連續十幾天晚上,王方杰下班后去輸液,第二天又準時出現在指揮部。
“忙習慣了,現在給個周末我都不知道怎么過。”王方杰說。
一天三頓飯在指揮部吃,把時間交給了灘區,家里的事就無暇顧及。2017年女兒參加高考,王方杰無法像其他家長那樣經常陪伴,即使在孩子臨近高考又得肺炎需要輸液時,也沒有及時給予照顧。孩子見到他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你怎么天天加班呀?”
正是無數個“王方杰”式干事創業典型的全力推動下,鄄城縣黃河灘區遷建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搬遷速度。截至目前,16個舊村全部拆除,復墾土地4167畝,易地扶貧搬遷和居民遷建試點項目已按時完成工作任務,8個新型社區竣工驗 收 ,4789戶 、15528名灘區群眾告別“水窩子”,圓了安居夢。
李進士堂鎮田樓鹽店社區居民王翠萍,五個月前搬離灘區,住進了115平方米的樓房。吳翠萍新家客廳的電視柜上,擺放著她家曾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照片,泥土坯房被水泡過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我今年七十了,生在灘區,嫁到灘區,在灘區生活了好幾十年,一開始聽說能搬出來大家都不相信,結果沒過幾天,就開始蓋新房子,當時激動得不得了,隔幾天就過來看看,分房子那天,凌晨四五點鐘村里人都起來了,想到以后不用每年‘逃’洪水了,都高興得不得了。”吳翠萍激動地對記者說。
眼見一戶戶村民搬進新居,過上愜意的生活,王方杰和同事們打心眼里替他們開心。
據王方杰介紹,鄄城縣黃河灘區遷建工作預計2020年底將全部完工。談及下一步的工作計劃,王方杰說:“完成灘區遷建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要大力發展新區產業,讓村民有經濟收入來源,實現脫貧致富。” 記者 張 慧 張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