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 品 仝志華 李保珠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0-06-22 10:37
村民張永才站在新居前
三合村舊貌
安莊村臺一角
村臺河渠施工
忙碌的工人們
墻內瓷磚鋪貼
大邢莊村臺全貌
“一輩子的錢都用在墊房臺、蓋房子上,俺們搬上村臺,就再也不過這種苦日子了。”6月18日,鄄城縣舊城鎮三合村村臺上,王莊村70多歲的村民張永才站在新居前,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俺們攤上了黨的好政策,還有啥不滿足的呢?”
搬出“水窩子”,住進“新社區”。在鄄城縣舊城鎮,“村臺”已經成了群眾拉家常的熱頻詞。
鄄城縣舊城鎮立足群眾,精心規劃,大力推進,思想上繃緊弦、行動上鉚足勁,把灘區遷建工程打造成名副其實的“精品工程”“樣板工程”“百年安居工程”,為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活力。目前,七街、三合村、安莊、大邢莊4個村臺已經進入了收尾階段,正在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工作,即將具備入住條件。
勇挑重擔——發揮社會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灘區遷建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堅中之堅。省委書記劉家義強調:“絕不能讓灘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
作為鄄城縣唯一實施黃河灘區“村臺”遷建的鄉鎮,舊城鎮積極發揮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作用,讓黨旗飄紅在灘區這片土地上。
近年來,每日召開調度會已經成為舊城鎮灘區遷建指揮部的常態。6月18日早晨6時,舊城鎮黨委書記王健就按時來到黃河灘區遷建指揮部,大家圍坐在一起,溝通當前進度,確定下步工作。
“灘區群眾脫貧遷建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實現,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政治責任、歷史責任、感情責任。大家一定要一以貫之做好村臺建設的后期工作,確保遷建工作穩步推進,讓老百姓早日住進新房子里!”王健動情地說。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一線指揮部的精心指導下,舊城鎮黨委政府從配足配好干部隊伍入手,夯實了組織領導基礎。成立村臺指揮部臨時黨支部,加強黨組織在村臺建設中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每個黨員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并下設4個村臺項目工作組,分別明確一名副科級干部蹲點負責,并幫助涉遷22個村莊成立了由黨員、群眾代表等參加的15人左右的村民遷建自治委員會,為政令暢通、民意表達搭建了平臺,為村臺建設順利開展提供了強力組織保障。
搬進村臺——灘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這是以前很多灘區群眾的生活循環。“俺家的房子塌了三回,蓋了三回,把全部積蓄花在修房上,村臺是越墊越高,日子卻越過越窮。”三合村60歲的村民陳百藏談起灘區生活的艱難,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對于新居,說不出的滿意,“俺剛看了房子,地板磚、廚、衛,啥都給裝好了,安個床就能住,黨和政府考慮得太周到了!”
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這是被困于黃河灘區百姓們心中共同的痛。為了讓灘區群眾早日挪出窮窩,實現深藏于心的“安居夢”,近年來,我市統籌謀劃了灘區遷建工程,舊城鎮黃河灘區遷建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目前,舊城鎮4個村臺社區安置房,全面完成主體封頂,正在進行室內外裝修,小學、幼兒園、商業、創業車間、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配套工程建設同步推進。今年,22個村的灘區群眾將搬出“水窩子”,住進朝思暮想的新“家園”。
苦干實干——遷建干部奮力攻堅不負群眾期待
“每天6點開工。”三合村村臺工地項目經理謝保記說,為了趕上因疫情耽誤的工期,他們需要盡快保質保量完成剩余的安居房的屋瓦鋪裝、防水和外墻保溫工作。
這樣的場景,在舊城鎮四個村臺上頻頻上演。“安莊村臺最多時候有2千多名工人,38個塔吊全部開工作業,臺上各類器械、車輛更是數不勝數。”安莊村臺指揮部工作人員邢傳鑫看著即將具備入住條件的新社區,一切辛苦都值得。
“一個多月沒回家了,想孩子!”舊城鎮黨委委員周朝紅為了村臺建設,已經連續在工地奮戰一個多月,長期的高負荷工作,讓他患上了高血壓,“有點頭暈,剛去衛生室量一下,低壓118,高壓167,醫生給拿了點藥。”周朝紅說,作為三合村村臺的“臺長”,看著村臺從無到有,他心里滿滿的自豪感。
進度的有效推進,源于鄄城縣灘區遷建指揮部全體工作人員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工作人員起早貪黑,放棄周末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到拆遷工作中去,只為更好地服務群眾和做好遷建工作。遷建場面熱火朝天,工作人員的干勁也熱火朝天,這股苦干實干的“熱”勁,讓百姓離“安居夢”越來越近。為早日圓灘區群眾“安居夢”,舊城鎮出臺各種措施和政策,全面向遷建工作傾斜,在確保質量安全前提下,加快黃河灘區遷建進度。
居產兩旺——實現居住條件和產業發展雙提升
“現在,部分村莊進行了土地流轉,建設集約化農業,如采摘園、種植園,村民每年不僅有土地租金,還能進園干活,掙兩份工資。”舊城鎮扶貧辦公室主任張震說,目前正在建設的4個村臺共規劃5個創業車間,進駐企業已對接好,為服裝、家具等容納勞動力多的產業,保證了村民搬到村臺社區不失業。這些舉措都保證了脫貧質量,防止返貧。
既要讓灘區群眾搬出“窮窩”,還得讓群眾拔掉“窮根”,這是舊城鎮黨委一班人考慮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舊城鎮以就業扶貧為重點,協調推進黨建扶貧、產業扶貧、孝善扶貧、遷建扶貧等各項工作,2018年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基本脫貧。目前全鎮共有脫貧享受政策貧困戶2988戶6886人,其中,灘區619戶1547人。
這不僅僅是數字的簡單羅列,它反映了舊城鎮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
行走在舊城鎮黃河灘區的村莊不難發現,一件件扶貧實事、一樁樁惠民好事、一幅幅脫貧美景、一張張幸福笑臉,人們真切感受到了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給黃河灘區帶來的喜人變化。
“舊城鎮嚴格工程標準,加快施工進度,強化質量監管,牢牢把握把村臺社區建成‘百年工程’的目標,既要增強村臺社區的綜合承載能力,又要推進灘區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灘區群眾脫貧搬遷居住條件和產業發展雙提升,確保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舊城鎮黨委書記王健說。
文/圖 記者 張 品 仝志華 李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