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0-07-01 10:22
牡丹區李村鎮大郭店村村民張翠姣每天吃過早飯,都是步行來到自家附近的菏魯電子扶貧車間,開始她一天的工作。
張翠姣的公公因病喪失勞動能力,家中有兩個孩子需要照看。一家五口人僅靠丈夫一人到外地打工和家里的幾畝地為生,是村里的建卡扶貧戶。去年,張翠姣被招聘到菏魯電子扶貧車間,從事電子線路連接器組裝鐵殼工作,最多時一天能做1500多件,一個月算下來,能掙2000多元。
張翠姣說,車間離家很近,既能打工掙錢又能照顧家庭。農忙時節,還可以回家忙完農活再回來上班。上班、務農都不耽誤,家里的經濟狀況比以前也好多了。
在李村鎮大郭店村菏魯電子公司扶貧車間內,工人們嫻熟地測試著電子線路連接器。菏魯電子公司負責人楊旭光北大碩士畢業后返鄉創業,利用大郭店村扶貧車間創辦了菏魯電子公司,生產電子線路連接器,完成了從技術研究到實體制造的轉型,常年安置200多人就業。
“我們車間員工都是來自本村和周邊村的村民,也有一些貧困群眾,多為留守婦女。在這里,她們既能照顧家庭還有份穩定收入。”楊旭光說,現在這里的婦女逐漸體會到了家門口打工帶來的“雙豐收”。
楊旭光說,他的車間規模正逐步擴大,7個加工點分布在東明縣、鄄城縣等地,陸續帶動近500名村民就業。在楊旭光眼里,扶貧車間就像“孵化器”,不僅穩住了村民的收入,還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
“這兩天,我們自己開發的數據線自動加工機就能調試好,工作人員只需把物料放上去,剩下的就不用管了,既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次品率,還容易上手,降低了用工標準。”楊旭光說。
截至5月底,牡丹區已建成運行扶貧車間409個,安置就業群眾3116人,其中有614名為貧困群眾,務工群眾人均月增收2600元左右。
通訊員 郜玉華 劉電清 張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