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淑婭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1-06-25 10:31
□記者 淑婭
口袋公園,一座座由石碾、石磙組成的建筑錯落有致;采摘基地,一個個西瓜在瓜藤和綠葉間若隱若現;花海之中,一朵朵清香撲鼻的金銀花掛滿枝頭……仲夏時節,走進曹縣青崗集鎮江海村,青磚黛瓦馬頭墻、新村舊落各具特色,村里的主干道直通美麗的新型農村社區。古老的村莊經過再設計,變成讓城里人心向往之的“綠富美”。
獨特地理環境打造專屬鄉村特色
一進村,記者還以為來到了公園里,滿眼的碧水和綠樹,最引人注目的是道路右邊一座座由石碾、石磙組成的建筑,十分有特色,還有頗具古風韻味的亭子供人乘涼。
6月9日上午,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在江海村見到該村黨支部書記江本臣。江本臣說,一進村是一個口袋公園,名叫八德園,當時為了建設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公園,還專門將村里各家的石碾、石磙全部征集起來,才組成現在的建筑。
“為了保持統一性,你看這公園一旁的房屋也是古色古香的。”江本臣指著房屋笑著說,“江海村北臨定陶區,東沿菏商公路,我們村依托便利的區位優勢,抓住國家實施鄉村振興的契機,利用本村優勢,在4年里打造了集現代生態農業、農耕田園體驗、康養旅游度假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品牌。”
在公園的涼亭里,一位老人高興地和記者拉起家常。“你看,這就是我大兒子家,我就在這兒住。”老人指著公園旁邊明亮寬敞的樓房笑著說。通過聊天得知,這位老人名叫李守蘭,今年85歲,對現在的居住環境十分滿意,吃完飯就會在公園里溜達一圈,累了就坐在涼亭里歇一會。
據介紹,目前江海村新建花池2000余米,還建設了文化長廊、文化廣場,有5座觀光亭,而且已打通圍村河、竹節溝,沿順河路正在打造綠化帶、圍村林,道路兩側擺放石蹍、石磙等特色農耕文化石,還在多處建設了微公園、休閑廣場等景觀小品。
農耕、娛樂有效結合
“俺村和定陶區南王店鎮就隔著一條東魚河,歷來就有種植西瓜的傳統,嘗嘗俺村的西瓜,味道不比外邊的差。”今年55歲的江廣輪種植了4個西瓜大棚,種出的西瓜甜度高、瓜味濃,畝收益1萬元左右,銷路一直不錯,像這樣的西瓜大棚,江海村有230多個。
為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更好地挖掘生態旅游資源,該村黨支部依托村民種植大棚西瓜和山東坤和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金銀花種植基地的優勢,領辦了曹縣雙源種植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分為兩種經營模式:一是“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村委成員與黨員干部帶頭以土地和資金入股合作社;二是“合作社+企業+社員”,合作社以流轉土地入股龍頭企業種植金銀花,同時社員兼職在金銀花種植基地務工,工資按日結算,實現股份分紅和勞動創收雙增收。
“現在是金銀花采摘季節,用工比較多,這些采摘工大多是附近的村民,少的一天掙個五六十元,多的一天能掙一二百元。”在金銀花種植基地,種植戶李德強介紹,今年,金銀花一畝地可生產出50公斤干花,畝收益可達6000元左右,村民深切感受到種植金銀花帶來的可觀效益。
與此同時,江海村通過扶貧資金,建設了1000畝葡萄采摘園和有機黑小麥種植基地;吸引了大學生江玉振返鄉創業成立康恩科玩具公司,生產設計毛絨玩具達1000多種,年出口創匯2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30多個,產業發展帶動村里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全村50余名種植大戶成為職業農民。
截至目前,江海村已經有成熟的葡萄、西瓜、蘋果采摘園等生態觀光旅游產業,2020年,江海村全年生態旅游收入實現正增長,有效帶動周邊村民就業,人均務工純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全省首批景區化村莊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