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淑婭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1-08-06 11:22
□記者 淑婭
位于曹縣磐石街道辦事處的五里墩村剛經過雨水洗禮,滿眼的翠綠,令人心曠神怡。不管是在蔬菜大棚,還是來到有機牧場,五里墩村的村民們一直沒有停下手中的活兒,每個人都充滿了干勁。
畜牧養殖脫貧困
30年前,五里墩還是典型的貧困村,土地幾乎全是鹽堿地,當地人還編了順口溜, “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種啥啥不成,種草草不長”。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連照明用電都沒有,不僅如此,村集體還欠著2萬元的外債。
1986年,王銀香當選為五里墩村的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致富成為王銀香上任后的頭等大事。為擺脫貧窮落后的局面,王銀香和支部一班人決定開挖鹽堿地建窯廠,并帶頭拿出了家里的所有積蓄?!皼]有出路,就讓黨員干部為大家蹚出一條路!”就這樣,村里最終籌集了10多萬元啟動資金,筑起了一座22門無煙囪輪窯,當年就獲利8萬元,邁出了帶領鄉親們致富的第一步。
緊接著,王銀香又考慮創新發展思路,盤活多種經營,利用村里的水塘水坑進行魚鴨混養,發展立體養殖,引導村民發展副業。1990年,為了快速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五里墩村率先開始了土地“反租倒包”,集約村民土地3000畝,實行企業化管理和規?;洜I。這樣一來,村民不僅能得到土地流轉的穩定收入,還能在家門口再就業,收入大幅提升。
土地集約之后,王銀香開始不斷探索新的農業發展模式,并制定了構建魯西南有機農業框架的發展戰略。但因為村里土地鹽堿嚴重,不利于農業發展,王銀香開始考慮引入畜牧養殖業,目的很單純,就是“養牛要牛糞,改良土壤”。在此基礎上,五里墩村“農牧結合、有機循環”的發展模式逐漸成熟并持續至今。
王銀香通過開辦窯廠、流轉土地、畜牧養殖再到如今的農牧循環發展,五里墩村的產業鏈不斷拉長,形成了“種植基地5萬余畝——奶牛存欄2萬余頭”的產業基礎,建立起包括牛奶、牛肉、蔬菜、副食等在內的產品體系,帶動了1萬余名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真正把農業變成了一個有奔頭的產業,在鹽堿地抱出了“金娃娃”。
鄉村振興引人才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人才振興離不開教育。王銀香上任之初,就鼓勵村民把資金用到子女教育上,村里在1990年就實現了小學免費教育,讓孩子上學成了村民共識。
2007年,五里墩村又出臺了教育深造鼓勵政策,村民子女考上碩士生獎勵5萬元,考上博士生獎勵10萬元,形成了全村重視教育的熱潮。人口僅有1600余人的五里墩村,培養出了200余名大學生,其中包括50余名碩士和博士人才。
五里墩村因為產業發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200多位大學生在此工作和居住,與從村里走出去的大學生數量基本持平,實現了人才的雙向流動?!凹亦l的水土養育了我,所以一直想著回到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三年前,26歲的李婭大學畢業后,放棄了外地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入職銀香偉業烘焙部,李婭說,“希望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長,讓家鄉的好產品可以走進千家萬戶?!?/p>
實干趟出致富路
“現在,我們村是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銀香偉業集團又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承擔著為社會輸送牛奶、蔬菜等民生物質的重任?!蔽謇锒沾妩h支部書記王銀香說,五里墩村按照“農牧結合、有機循環”的發展模式逐漸成熟起來,鄉村振興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
“看看我們的有機農場是不是很美?”一陣爽朗的笑聲喚回了記者飄遠的思緒,今年41歲的苗愛芹捧著新鮮采摘的蔬果、熱情邀人品嘗。
苗愛琴是五里墩村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民,在五里墩村銀香偉業有機農場務工已經11個年頭,每天的工作是管理30個有機大棚,大棚里種植有黃瓜、火龍果、紫背天葵等30多種蔬果,每月4000多元的工資和公司的各種福利,讓苗愛琴的生活過得十分踏實。
追溯五里墩村三十余年的發展歷程,正是結合時代形勢,根據自身優勢不斷推進、有序發展的典型。如今的五里墩村美、民富、產業強,不但成為生態循環農業有機示范基地與示范村,更成了魯西南地區農村發展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