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云飛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1-08-17 10:09
何思乾(1918~1942),字建之,化名李健,菏澤城內水洼街人,菏澤抗日根據地的奠基人之一,抗戰時期任中共南華縣委書記。1942年在反日軍大掃蕩中壯烈犧牲,時年24歲。
出身望族 思想進步
1918年,何建之出身于菏澤城中。其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著名的愛國人士何思源先生便是其堂兄。相比來說,其家生活較為富裕。他聰慧好學,學習成績優異。幼年,他在南華小學和中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同時受到學校里進步思想的熏染,并在中共曹州支部、共青團魯西南特支的培育下,閱讀了不少進步書刊,接受了馬列主義熏陶。
在省立六中上中學時,思想進步的何建之因接受馬列主義而帶頭鬧起學潮,不久便被責令退學。1934年,他考入濟南鄉師。不久,即參加了馬列主義研討會(又稱讀書會)。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愛國運動中,他參加街頭演講,散發傳單,并赴南京請愿,于同年底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投身“民先” 創辦月刊
1936年春,在全國各地“一二·九”愛國運動中的先進青年組建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或“民先隊”,是我國先進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國組織)之際,何建之受中共山東省委的派遣,于5月間返回菏澤,聯絡由北京回鄉的共產黨員、民先隊員宋心田和由天津回鄉的牛保印、盧謂等10余人,于8月間在菏澤正式成立民先隊,并創辦了《永生》月刊,何建之任主編。
《永生》月刊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積極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勾結國民黨反動派、漢奸賣國賊搞華北五省(冀、察、魯、晉、綏)自治的陰謀,在國難當頭之際,給各界愛國人士指明了方向。民先隊也因之擴大了影響,很快發展到300余人。
“西安事變”發生后,菏澤一些國民黨反動分子大罵張學良、楊虎城,并鼓噪進攻西安,擴大內戰,一度造成了思想混亂。何建之通過《永生》月刊發表了中共關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并刊登了蔣介石親自簽署的改組國民黨、驅逐親日派、釋放政治犯、停止剿共、聯合紅軍的命令,澄清了混亂思想,對促進國共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作用。
抗戰返鄉 籌建組織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按照中共山東省委的指示,何建之聯絡由濟南、兗州、濟寧返鄉的共產黨員汲培顯、朱先舟、楊海鵬、楊培要等人,并與上級黨組織中共鄆城中心縣委(后稱魯西七地委)書記梁仞仟取得聯系,商討籌建中共菏澤縣委。
1938年10月,中共菏澤縣委在城內九間樓圖書館正式成立(亦稱中共菏澤工委),何建之任宣傳部長,先后在菏澤城內和西北部鄉間發展共產黨員50余人。
為促進國共合作,何建之與縣委部分成員參加了國民黨菏澤縣政府組建的抗敵動委會。為便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動委會大部分成員提議扒掉菏澤城墻,但遭到國民黨少數頑固派的反對。何建之遂以動委會的名義寫通告,油印千余份,張貼到城內和鄉間,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囂張氣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將城墻全部扒掉,并團結大王營、小王營等國民黨擁護抗日的部隊,將國民黨菏澤縣黨部書記長李憲伍趕出菏澤城,搬掉了破壞團結抗日的絆腳石。
扎根圈頭 建立武裝
1939年7月,日軍占領菏澤城后,中共菏澤縣委機關轉移到菏澤西北圈頭村一帶。
為實現我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針,何建之等同志日以繼夜地忘我工作。縣委機關對外稱抗日救國會,在廣大農村組建農民抗日救國會、青年抗日救國會、婦女抗日救國會等抗日群眾團體,秘密發展共產黨員400余人,先后組建了乾元、崗峰、義聚、臨河、永華等5個區委,并舉辦抗日救國訓練班,何建之親自編寫教材。
他還帶領抗日骨干力量,在喬李、解元集、圈頭、邢彥等村向地主武裝白手奪槍50余支,建立了一支秘密的地下游擊隊。1940年5月地下武裝由秘密轉向公開,稱魯西第七游擊隊,何建之任中共菏澤縣委書記兼支隊政委,帶領縣委機關和武裝,活動在東明、菏澤交界處的黃河灘區。他經常教育這支農民武裝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面戰斗,一面生產,深受當地人民擁護。
南華籌建 首任書記
1941年春,菏澤縣西北部的中共組織劃歸中共魯西南地委領導,改稱中共菏澤縣第二工委,武裝改稱菏澤縣第二游擊大隊,何建之亦隨之改任工委書記兼大隊政委。
他帶領工委機關和武裝轉移到菏澤西南部的青邱區一帶,經過一年多的與日偽頑大小數十次戰斗,負傷也不下火線,終于在這個地區打開了局面。1942年秋,中共冀魯豫區黨委、軍區決定開辟菏澤西北部至東明東北部地區,建立南華縣,隨將菏澤縣第二工委改稱中共南華縣委,何建之任縣委書記。
受命北上 壯烈犧牲
1942年9月,何建之帶領縣委機關和縣大隊隨主力部隊北上的途中,接到區黨委來信,通知他到區黨委黨訓班參加學習。
9月27日,何建之到黃河以北的觀城洪廟區黨委駐地報到后,正遇日軍萬余人對區黨委駐地進行大掃蕩(當時稱“九·二七大掃蕩”)。何建之在反掃蕩作戰中與敵拼搏,壯烈犧牲,年僅24歲。
何建之投身革命8年。他所處的時代,是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代。何建之是我黨開辟菏澤抗日根據地的奠基人之一,在冀魯豫區黨委、軍區反掃蕩作戰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也是魯西南地委十余縣在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唯一的一個縣委書記。 記者 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