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仝志華 張 慧 李保珠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1-08-18 10:05
“咱快點摘,爭取6點前摘完,把這些成熟的豆角兌出去!”8月14日早5時許,成武縣白浮圖鎮安陳莊村村民周風民給妻子打氣。兩人已經在自家蔬菜大棚內忙碌了近2個小時,高強度的勞動讓兩人的身體已經直不起來,身上的衣服像剛從水里撈出來一樣,盡管如此,兩人手里的活計一刻也不敢停下來。“今年豆角行情不錯,在地頭兌給批發商,能賣到1.5元一斤。”周風民喘息著說,“就是勞動量有點大,成熟的豆角不及時摘下,隔一天就‘老’了,沒人要了。”
20世紀90年代,安陳莊村村民就開始種植大棚蔬菜,如今,許多村民都像周風民一樣依靠蔬菜種植走上了致富路。
“我們村里許多村民確實富了,附近村莊的村民羨慕我們,但是他們不知道,我們的致富路也不是一帆風順,中間也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周風民感嘆著,思緒回到了從前。
1998年,安陳莊村許多村民開始嘗試大棚種植。“當時家家戶戶都種植黃瓜,不光品種單一,包括技術、銷路等都不成熟。”村黨支部書記陳修峰說,最初的幾年,有人掙了一些錢,有村民賠了錢。
有些人開始打退堂鼓,這時村兩委成員開始苦口婆心地做村民的工作,“致富路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要堅持下去!”“有人掙錢,說明選的路子是對的,要從技術等方面找原因。”
村民們堅持了下來,開始一年比一年掙得多。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
“重茬病開始蔓延,這下給村民們的打擊不小。”陳修峰說,當時村民們已經有了抗壓能力,大家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積極地找原因、想辦法,“多元化種植不僅能解決重茬問題,還能提高種植效率。”經過一番調查、論證,村民們確定了以后的種植道路。
慢慢地,安陳莊村村民逐漸探索出“中溫棚蕓豆+甘藍+豆角+大白菜(或香菜、菠菜)”四種四收的種植模式,村民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
如今,安陳莊村已經擁有種植大棚400多個。“在我們村,像我這樣的‘老人’,已經快被淘汰了,年輕人已經成了村里致富的主力軍!”周風民有些感慨,又有些欣慰地對記者說,“我今年大棚收入10多萬元,但是相對于敢闖敢干的年輕人,真是自愧不如。”
39歲的村民李軍是周風民的“徒弟”,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是周風民教出來的,他沒有滿足于村里的兩畝三分地,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外地。“去年在定陶區承包了40畝中溫大棚,掙了20多萬元,今年正在籌劃多承包幾個大棚。”嘗到甜頭的李軍笑呵呵地說。
一業興帶百業旺。安陳莊村10萬元的光伏發電項目讓村民得到實惠,全省一流現代化保健酒廠在村內建成,每年能為村集體帶來20萬元的純收益,依托蔬菜大棚的醬制食品廠、辣椒醬廠相繼問世,為這個村帶來勃勃生機。
村民富裕了,對于人居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安陳莊村投資170余萬元,對村內道路全部進行了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同時對村內通訊、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進行了配套和完善,并建設了高標準的衛生室,改善了村民醫療環境……安陳莊村先后被評為“市級文明村”“山東省美麗鄉村示范村”。
文/圖 記者 仝志華 張 慧 李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