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菏澤日報社 發表時間: 2021-08-28 10:50
藍天白云飄,路邊青青草。8月25日,記者驅車沿著國道240前行,一座刻著“宋樓村”的牌坊映入眼簾。
牡丹區黃堽鎮宋樓村,村子不大,全村800多人,僅有700多畝土地。3年前,該村還是一個傳統農業種植村,村集體經濟薄弱,年輕人外出務工,村內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童,看不到任何振興希望。
“鄉村想要振興,必須在困境中求突破,找準鄉村特點,發展致富產業。”2018年,宋樓村的變化悄然進行。新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李興林依托靠近城區和主干道的區位優勢,流轉土地670畝,用于發展牡丹、芍藥、綠化苗木等花木種植,補齊了鄉村產業發展短板,激活了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俺村的土地一部分流轉給了牡丹深加工企業和芍藥園,還有一部分用于花卉苗木種植和生態果園采摘。”李興林介紹,3年時間,村集體收入從以前僅有2萬元增長到現在年收入20多萬元,村級集體經濟越來越強。
從傳統農作物種植到花卉苗木種植,從缺少致富產業到產業發展欣欣向榮,對于宋樓村發生的巨變,當地村民感受頗深。今年56歲的李存海就是通過土地流轉獲得補貼收入,如今在牡丹基地打工的村民之一,從生活清貧到增收奔小康,他向記者傾吐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俺家里有6畝地,每畝地流轉了1500元,我在牡丹基地打工月收入2000元左右,一年算下來能收入3萬多元。”李存海說,收入有了雙重保障后,他還在這里發現了新的致富門路。“每年四五月份鮮花盛開的時候,來賞花游玩、采摘瓜果的城里人非常多,我們就在附近賣小吃和飲料,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李存海笑著盤算。
腰包鼓了,村民富了,大家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現在好了,大家自覺打掃衛生,在院內種了些花花草草,村子變得更美了,外出的年輕人一放假就往家里趕,說家里住著舒服。”在宋樓村,老黨員馬蘭英和幾位村民正喜滋滋地議論著村容村貌的變化。
村“兩委”班子圍繞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要求,大力治理村莊環境,路面硬化改造、新建村口牌坊、提升黨群服務中心、安裝太陽能路燈……一個個改造項目的成功實施,讓宋樓村已蛻變為“開門就是花園、全村都是景觀”的先進村。
藍天成底色,花海為點綴,宋樓村以花木為媒興旺產業,不僅給村落本身錦上添“花”,更激發了村民自身的干勁,這也成為了宋樓村發展的強大后勁和振興“密碼”。
文/圖 記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