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蘇建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1-09-04 09:57
9月2日,記者來到鄄城縣陳王街道西曹行政村,看到村頭流水潺潺,河畔楊柳依依,幾位閑暇的村民和孩子正在此處玩耍,村中街道整潔,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互交融,村內發制品加工車間內,來自附近的村民按照各自分工有序忙碌著……
“如今我們不是在地里忙活,就是進廠上班,我在這兒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時間自由,有事可以先走,掙錢、照顧家庭兩不誤。”在該村的致富車間里,正在加工假發的村民李鳳玲說。
西曹行政村是遠近聞名的檔發產業加工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村里就有不少人全國各地到處跑,靠走街串巷收頭發、收辮子為生。后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少外出求學和打工的年輕人,把沿海一些先進的深加工技術引了回來,讓西曹村從此走上檔發產業發展之路。
“檔發就是對毛發分成不同的檔次進行初級、中級和成品深加工的產業。”該村黨支部書記曹廣朋向記者解釋道。
曹廣朋也是該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早些年,他的父親就是靠收購毛發為業,自己大學畢業后在青島工作,偶然接觸到檔發行業,了解到假發深加工比銷售原材料利潤可觀,就放棄高薪工作,把毛發深加工的路子帶回了村里。
“村里有著做毛發生意的底子,毛發深加工可以把我們村從原材料集散地轉變為成品生產基地,還能為村里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曹廣朋說,他目前與外貿公司合作加工成品進行出口,年銷售額超過了2000萬元。
對于家門口的工作,村民們都很滿意。“一個月2000多元的收入,白天如果沒空,還可以把材料拿到家里,夜里加工,根本不耽誤接送孩子,我已經干了七八年了。”村民李芹格說,在這里干活的都是周圍村莊的村民,說話、聊天時就把錢掙了。
看到曹廣朋加工檔發掙了大錢,村里很多年輕人紛紛效仿。近幾年,西曹行政村的檔發加工車間和作坊陸陸續續開了100余家,并很快輻射到其他的鄉鎮,為此他們村還建起了檔發產業園,從初級的拉發,到成品的發套、發塊深加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上至80歲的老人,下至30多歲的婦女,帶動近10萬人就業,很多村民通過毛發這個產業鏈發家致富。
“有的村甚至80%的村民都在干這一行!”做檔發深加工的村民諶鴻鵬說,“我們不局限于傳統的訂單生產模式,還實施了‘互聯網+’電商模式。從網上下訂單,不僅方便快捷,而且大大增加了銷售量。如今,十里八村的毛發產品已走出了國門,遠銷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等國家。”
“此外,我們西曹村文化底蘊深厚,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之弟曹叔振鐸,三國時期,曹操還在此屯兵,并以鄄城為根據地,開創統一大業,村里的曹氏宗祠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曹廣朋說,村民的腰包鼓了,對生活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村立足曹氏文化底蘊,著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依托點將臺、歷史文化長廊、箕山河、曹氏宗祠等獨特資源,打造了以休閑、養生、旅游為主導的曹氏莊園生態旅游項目,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成為“省級生態特色旅游村”。
文/圖 記者 時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