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濰坊日報 發表時間: 2021-09-14 09:50
“最后一批村民最近就將全部完成入住了,整個盡美家園小區接收了包括原北杏村和周邊四個村的1500多戶村民。”北杏社區黨委副書記趙增恩告訴記者。
盡美精神在北杏代代相傳
8月28日,記者在諸城市枳溝鎮北杏社區盡美家園看到,數十座單元樓整齊劃一,小區道路寬闊整潔,太陽能路燈點綴著紅彤彤的中國結成為一道奪目風景,偶見悠閑的三三兩兩村民,漫步于小區內,滿目和諧樂居的景象。
“小區里免費為村民安裝了太陽能并開通了天然氣,免費安裝了取暖壁掛爐,第一批入住的已經住了三年多了,一分錢物業費沒收,我們社區干部還設立了樓棟長,為小區居民提供物業服務。”趙增恩說。
北杏村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的家鄉。1898年,王盡美出生于大北杏村的一個佃戶家庭,是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參加了中共一大二大,在黨的創建和早期革命活動中,做出了卓越貢獻。2009年,王盡美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100多年過去了,烈士家鄉早已滄桑巨變。百余年來,烈士家鄉的后人沿著先烈的足跡,繼承遺志,不忘初心,盡美精神代代相傳,曾經貧窮落后的小村莊如今已成為一片生機無限的紅色熱土。
搬出草坯房 住進別墅小樓
說起北杏村的變遷,83歲的老黨員鄭連科道不完的感嘆。
北杏村(資料圖)
現在的北杏社區盡美家園。
二層的別墅小樓,小院兼作廚房和活動間,布局緊湊,布置條理,院門口一排花花草草,綠意盎然,如今鄭連科和老伴就獨享這樣一座二層別墅。
“以前早些時候住的都是草坯房,后來房頂換成了瓦的,但房體還是夯土墻,低矮潮濕,天井都比屋里高,整個村里小巷沒有一條硬化路,下雨天出門就是一腳泥。”對于過去的北杏村,鄭連科有著深刻的記憶。
不過,鄭連科更感慨的是如今的生活。“一排別墅有的四戶,有的六戶,都是120多平的二層小樓,現在村民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了。”
王盡美筆下的喬有山今貌。
現在年愈8旬的鄭連科沒事就騎著電動車到嶺上轉轉,看看家鄉的變化。鄭連科說的“嶺上”,就是當年王盡美筆下的喬有山,如今這里進行了大面積的綠化改造,建成了喬有山紅色農耕文化園和民俗公園。
紅色熱土煥發新生機
先烈家鄉的百姓潛移默化間傳承著紅色的基因。記者在北杏社區見到王佃連時,這名50多歲的退伍老兵剛剛帶著百姓在田間忙活著打理完櫻桃基地。
最近一段時間,王佃連一直沒閑著,作為北杏社區“老兵新連志愿服務隊”的一員,汛期幫著查看汛情,防疫期間在設卡點幫著測量體溫,加強小區巡邏和消殺......王佃連告訴記者,做為一名老兵志愿者,有責任和義務為鄉親們貢獻自己的一點能力。
王佃連是老北杏村村民,1992年退伍后曾被安排到一家企業工作,企業破產下崗后就在社區開起了蔬菜果品店,一方面滿足社區百姓的需要,一方面自己一有空便投身于社區的公益服務當中。現在,他用自己的勤勞和技能帶著30多名村民為社區和櫻桃基地提供一些服務,是村里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北杏村民的生活早早地邁入了“小康”,老北杏村也變了大模樣。如今的老村址——王盡美故居修葺一新,新建成了王盡美烈士紀念館、黨性教育主題展館和盡美干部學院,幾個片區有機融為一體,目前已成為各級開展黨史學習的黨性教育基地,吸引著無數共產黨人來這里尋訪初心,感受我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奮斗征程。
短評
從北杏村到北杏社區,不僅僅是換了一種稱謂。北杏村的變化,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巨大變遷。百余年來,這里改變的是村莊面貌的日新月異和百姓生活的節節高,而不變的是紅色精神的代代傳承。
從盡美家園到盡美干部學院,王盡美這個偉大的名字已深深地契入到了當地百姓生活中,潛移默化中造就了北杏人骨子里流淌著一種樸素的紅色基因。從一脈相承的紅色文化建設到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盡美故里已然成為激蕩時代脈搏的紅色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