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若生 來源: 菏澤日報社 發表時間: 2021-11-09 09:55
秋末冬初,和煦的陽光照耀著牡丹區小留鎮康莊村。村西頭,一行行楸樹筆直挺拔,村民正忙著修剪樹枝。“俺家種了4畝楸樹,不算土地流轉費,畝收益能達到1萬多元。”11月3日,正在康莊村楸樹繁育基地務工的關鳳煥美滋滋地說道。
康莊村有1000余人、260多戶,耕地面積980多畝。以前,康莊村缺少富民產業,是名副其實的“空心村”。近年來,康莊村黨支部把種植楸樹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抓手,通過土地流轉,建立了500余畝的楸樹繁育基地,帶領村民走上了產業規模化、特色化的路子,楸樹也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楸樹是一種可用于營造用材林、防護林的綠化樹,還有藥用價值,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康莊村黨支部書記劉保林介紹,2019年初,康莊村在上級政府的扶持下,引入了農業科技公司,流轉土地500余畝,建立了楸樹苗木繁育和種植示范基地,基地統一提供種苗、農資、機械、銷售等服務,有種植管理意愿的農民可進行承租管理,實現利益分紅。
“楸樹長到直徑3厘米就可以賣苗,長到直徑5厘米就可當綠化樹出售,按目前的市場行情,一般4厘米的楸樹一棵能賣到17元左右。”劉保林告訴記者,隨著楸樹的生長,楸樹種植基地里的活兒也越來越多,經常雇用村民來除草、剪枝、施肥,這些人以婦女、老人為主,楸樹種植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增加收入。
“在基地務工,每天60元的工錢,離家又近,而且長年用工,收入有保障,比去外面打工強多了!”今年65歲的村民劉同倉說,以前地里種的是小麥,經濟效益不太好,現在土地流轉種楸樹,樹下還可以種植大蒜,算下來一年收入5萬多元。
產業發展讓村民口袋漸漸鼓了起來,村里的居住環境也正在悄然改變。這兩年,康莊村黨支部建設了162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增加了長條座椅、健身器材、籃球架等基礎設施,修建了鄉村記憶館,定期組織村莊秧歌隊開展文藝活動,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產業的發展、家園的美化,讓康莊人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走得愈加自信。傍晚,康莊村太陽能路燈亮起來了,文化廣場上,村民隨著優美的旋律翩翩起舞,好不熱鬧。
文/圖 記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