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房秀梅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2-03-30 09:44
□ 房秀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在百年輝煌的奮斗歷程中,黨所經歷的挫折與坎坷都與民族命運息息相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與民族利益密不可分。所以,我黨百年以來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就是一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史。
新中國的成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嶄新的政治載體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一系列改良和革命運動都沒有改變中華民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泥潭中掙扎的現實。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新轉機。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作為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人民之中的政黨,其自身所具有的先進性,決定了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合適擔當者。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28個艱苦歲月中,中國共產黨一路披荊斬棘,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推翻了阻礙民族復興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真正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具有先進機能的政治載體。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制度保障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積極地進行社會變革,實現了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將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納入到社會主義道路上來。在一系列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構完善中,不僅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同時也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投身經濟建設的熱情,增強了改變國家落后狀況的信念;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在資源配置、財富分配等方面滿足人民需求,增強了人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既增強了我國的工業實力,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可以說,這一時期我國所取得的諸多成就,都與我黨所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息息相關,這一制度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不容忽視的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辟與推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了富強之路
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加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我國社會建設的正反兩方面經驗進行了深刻總結,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進行了科學借鑒,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黨的建設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理論創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促使黨和國家事業實現了飛躍式發展。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推進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圍繞時代所提出的發展問題,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又好又快新發展。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規劃了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我國前幾十年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得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結論,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回答,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對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在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同時,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堅持黨是最高領導力量、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本質特征,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總任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這一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作者單位:中共曹縣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