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縱橫交錯的街巷間,一堵鐵皮與磚石構筑的院墻,曾橫亙在表侄與表叔之間,如同難以逾越的鴻溝。這堵“難以分離的院墻”,不僅分割了兩塊宅基地,更割裂了血脈相連的親情,成為鄰里矛盾的焦點。
原告小飛,滿心憧憬地想要將自家小院裝修打造一番。然而,鄰居老張的鐵皮屋緊緊釘在他的院墻上,磚頭墻嚴嚴實實地堵住右側,讓他的裝修計劃被迫擱淺。
誤工費、未完成的院墻,還有心中那個美好的愿景,都在這堵墻的阻擋下化作泡影。而被告老張,小飛的表叔,已年逾花甲,望著自己十幾年心血打造的院落——從填坑種樹,到搭建鐵皮屋、壘砌院墻,每一步都飽含著汗水與期待。在他看來,這是他應得的成果,別人不得輕易改變。
近日,當這起糾紛訴至巨野縣法院,一場關于法理與情理的較量悄然展開。電話調解時,小飛言辭激烈,將老張視為“村霸”,認為其強行占地;而老張雖語氣和善,卻始終堅持,不愿輕易讓步。
承辦法官深知,這不僅是一起簡單的物權糾紛,更是維系鄰里和睦、守護鄉村溫情的關鍵一戰。
首先,承辦法官和人民調解員奔赴現場勘查,踩在坑洼不平的土地上,丈量每一寸爭議區域,請來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背對背調解。
小飛情緒激動,承辦法官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知道你委屈,裝修計劃被打亂誰心里都不好受。可你倆畢竟是親戚,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呢。這墻啊,挪多挪少是個尺寸問題,但要是傷了和氣,以后抬頭不見低頭見,多別扭。”小飛情緒稍微平靜了些。
“老哥,我明白這院子是你十幾年的心血,舍不得挪墻也是人之常情。可小飛是晚輩,年輕人心氣兒高,您這當長輩的多擔待些,適當讓出點空間,既能解決矛盾,又能給親戚留條路,這不比鬧得雞飛狗跳強?”承辦法官期待老張的態度也能有所改善。
在承辦法官和村委會成員的多輪勸說下,被告老張終于松口,愿意讓出半米空間;可小飛卻依舊固執,不肯接受。
承辦法官再次坐到小飛身邊,翻開《民法典》,逐條解釋:“你看這條,關于物權主張的規定清清楚楚。你要維權,得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對方妨害了你的合法權益。現在這情況,咱們得尊重事實,依法辦事。而且你想想,就算官司打贏了,這親戚情分沒了,以后住在一個村子里,見面多尷尬。讓出這幾十厘米,換來的是皆大歡喜啊。”最后,小飛同意被告讓出50厘米,自愿撤回了起訴。
看似微小的鄰里糾紛,恰似一面明鏡,映照出基層法治的溫度與力量;又如一把標尺,丈量著司法為民的深度與廣度。
通訊員 王婷婷 周瑩瑩